咨询电话

0773-7261520
19178342989

招生老师联系方式
关注我们

首页

国际本科概况

专业设置

境外合作院校

报读指南

网上报名

录取查询

联系我们

公共服务

学校动态

学院新闻

QQ咨询
微信咨询
关注公众号
当前位置:首页 > 学院新闻 > 学校动态

科技日报、中国科技网报道:打好智力扶贫优势牌 做好产业扶贫大文章——桂林理工大学定点帮扶贫困县纪实

发布时间:2019-01-10 17:43:01 浏览次数:

  网址链接:http://www.stdaily.com/app/guangxi/2018-12/29/content_743711.shtml

 

  中国科技网 科技日报讯(叶昊)广西灌阳县地处桂北地区,是瑶族的发源地,属于少数民族地区,技术条件落后、交通不便是导致这座小县城成为贫困县的主要原因。2015年起,桂林理工大学承担了定点帮扶灌阳县脱贫攻坚的光荣使命。就这样,一所高校,一座小县城,结下了一段校地共建的“姻缘”,3年时间里,桂林理工大学党委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提高政治站位,强化政治担当,加强调研走访,做到因人因地精准施策、精准推进,摸清症结把稳脉,开好药方除“穷根”,趟出了一条“智力+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定制菜单 为特色产业谋划发展路线 

  作为一所具有60余年办校历史的地方工科院校,桂林理工大学立足自身学科优势和灌阳县当地资源特点,提出了“精筑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的帮扶工作思路,建立学科专家团队与贫困村特色产业对口帮扶机制,依托“第一书记”精准施策、探索出了一条因地制宜、双优匹配的特色产业扶贫之路。如何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结合灌阳县脱贫需求发展特色产业,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成为摆在扶贫工作面前的一大难题。

  通过调研6个定点扶贫村产业经济现状,桂林理工大学依托资源勘探、环境治理、旅游规划、市场营销等优势学科,组建科研团队实施“资金帮扶+科技支援”的“志、智”双扶模式,重点帮扶每个村发展1-2个特色产业。对有一定增收渠道和种养殖基础的永富、三树、东阳 3 个村,采取因势利导,大力扶持红薯粉、百香果、二禾米等传统产业;对缺乏增收项目,缺少种养殖基础的顺溪、大源、商家 3 个村,实行因地制宜,结合地理优势、气候特点、土地资源等打造特色养殖、中草药种植、红色旅游等发家致富新门路。三年里,学校落实专项帮扶资金600余万元,扶持了6个村14个特色种养殖产业,探索了“百香果+‘战斗鸡’”,“水稻种植+禾花鱼养殖”、“红薯粉加工+品牌认证+电商销售”等融合创新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一村一特色,一村一品牌”的产业发展模式。

  造血强基 为特色产业提供智力支撑

  “我们这个地方穷就穷在不懂技术,缺就缺在思想落后。”这是其中一个定点帮扶村村支书对村里致贫原因的分析。这刚好启发了桂林理工大学智力扶贫的思路:大学要做的不是单纯的经济援助式的“输血补缺”,而是要利用自己的学科优势,坚持以地方发展问题为导向,帮助地方实现“自我造血”。

  面对灌阳县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桂林理工大学一边与灌阳县扶贫办对接,了解当地情况,一边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有关领域专家、教授组成调研团赴贫困村深入开展调研工作,力求找到学校优势特色与当地资源优势及实际需求的结合点。针对灌阳县特色产业发展方向和路径问题,进行细致深入的调研,在充分了解灌阳县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和现实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组建了“精准扶贫专家工作站”,实施了灌阳县红薯粉加工设备升级、灌阳红色旅游开发、灌阳县农产品电商销售等科技帮扶项目。最近三年,桂林理工大学围绕科技帮扶项目组织了百余名专家教授送技术、传经验、做培训。由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牵头组成的专家团队,对永富村红薯粉厂加工设备进行了改造升级;由商学院、艺术学院等专家教授组成的团队对6个村生产的红薯粉、百香果、二禾米等进行包装设计、广告推广等,帮助灌阳县传统农产品打造品牌、提高价格;此外,学校还组织专家教授先后为6个对口帮扶村进行乡村垃圾分类治理、畜牧饮水管网路线设计、乡村道路规划等,解决了对口帮扶贫困村在脱贫攻坚中碰到的瓶颈难题,为灌阳农民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底气和信心。

  全员参与 为特色产业发展拓宽路径

  “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这是桂林理工大学定点扶贫最常说起的一句话。为了压实责任,学校还成立了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的对口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详实的特色产业帮扶计划,引导村民实践特色种养殖,扶持贫困村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多措并举助力灌阳县特色产业扶贫出效益、产实效。“对于扶贫工作,没有旁观者,只有支持者和参与者。我们要举全校之力,聚全校之智,发挥高校人才智力密集优势,精准对接地方产业需求,真正做到出实招见实效”该校党委书记李国忠在扶贫工作现场座谈会上强调。

  一是第一书记扎实抓产业。三年间,学校派驻的12位驻村第一书记扎根扶贫工作一线,按照“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的扶贫工作思路,确定各村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在学校党委支持指导下,第一书记们带着村民考察市场、学习技术、寻找资金、办理证照,回山寨水稻专业合作社、燕子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众润养殖合作社等14个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相继成立,让红薯粉、罗汉果、百香果等传统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走向了产业化、集约化和精细化发展的道路。在桂林理工大学定点帮扶的6 个贫困村中,一个个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困难群众找到了新的致富门路。

  二是校属部门务实谋支持。学校各单位、各部门充分挖掘优势潜能,积极主动参与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学校后勤集团组织水电工、木工等技工,为贫困村兜底贫困户进行危房改造、水电维修,解决生产生活难题,同时,在两校区食堂推出各色用灌阳县特色农产品加工的“扶贫菜品”;学校勤工助学服务公司组织专门人员对农户进行电商销售技巧培训,并在学校勤工助学超市开设了灌阳县特色农产品代销点;学校组织部(扶贫办)、人事处、财务处等部门为特色产业扶贫的顺利开展提供了经费保障、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资源保障。各单位各部门的主动作为把灌阳县特色产业扶贫工作落到了实处。

  三是帮扶干部切实解难题。2018年,在校党委领导下,学校与灌阳县扶贫点结对帮扶 144户贫困户,所有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全部参与到结对帮扶工作中,与贫困户结对子,点对点地实现精准帮扶。校领导多次深入贫困村实地调研,了解当地民情和学校扶贫工作进展,现场办公解决扶贫工作中的难题。截至 2018 年底,学校领导干部和广大教师已进村入户 1500 多人次,累计解决贫困户急需物资价值 30 余万元,广大结对帮扶干部通过“以购代扶”采购灌阳县特色农产品达10余万元。

  三年里,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使得6个定点帮扶贫困村顺利摘掉了“穷帽子”,670余户家庭脱贫,特色产业不断优化,夯实了精准扶贫工作的产业基础。“下一步我们应继续坚持依托学科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的扶贫思路,探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精准扶贫模式,为扶贫工作作出我们高校应有的贡献。”这是该校校长解庆林对驻村第一书记的殷切嘱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