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精准帮扶有思路 分类施策有举措 合力帮扶有实效
从2015年10月派出六位驻村第一书记到现在,我校对口联系帮扶灌阳县六个贫困村已经两年有余。两年多来,桂林理工大学定点帮扶的黄关镇商家村、东阳村、顺溪村,新街镇永富村、三树村,灌阳镇大源村等6个贫困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截止2017年年底,6个贫困村中的5个村顺利整村脱贫,670余个家庭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的2000余元增加到2017年的4200余元。
学校党委精准帮扶有思路,第一书记分类施策有举措,全校上下合力帮扶见实效,这是两年来学校对精准扶贫工作经验做法的总结。在助力灌阳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历程中,我校彰显出一所高校在扶贫攻坚国家战略中的责任和担当。学校在扶贫攻坚中取得的成效也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社会认可,2018年,学校被授予“2016—2017 年度全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扶贫)工作先进后盾单位”,派驻灌阳县黄关镇顺溪村第一书记李永伟同志被授予自治区“优秀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称号,派驻灌阳县新街镇永富村第一书记苑守瑞同志被授予自治区“优秀工作队员”称号;派驻灌阳县新街镇三树村第一书记刘术刚同志被授予桂林市“优秀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称号,派驻灌阳县黄关镇东阳村第一书记石习杰同志被授予桂林市“优秀工作队员”称号。
党委牵头抓总,精准帮扶有思路
“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没有特色产业,没有致富门路”,在学校2015年年底召开的精准扶贫工作专题研讨会上,有人提出制约村民脱贫的三个“没有”难题,面对这样的困境,怎么办?“桂工人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动担当,在田间地头写好精准扶贫这篇大文章,帮助更多贫困群众过上幸福生活!”我校校长解庆林在研讨会上掷地有声的发言道出了桂工人在精准扶贫这一国家战略中的责任和担当。
两年多来,学校始终坚持把扶贫攻坚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成立书记、校长任组长的对口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详实的帮扶工作计划,落实专项帮扶资金,推动处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工作,鼓励专家教授下基层送技术传经验,引导当地村民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扶持贫困村培育壮大集体经济,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使得6个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增收产业进一步优化,更多村民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
2017年,在校党委领导下,学校与灌阳县扶贫点结对帮扶150户贫困户,所有校领导和中层干部全部参与到结对帮扶工作中,与贫困户结对子,点对点地实现精准帮扶。校领导多次深入贫困村实地调研,了解当地民情和学校扶贫工作进展,现场办公解决扶贫工作中的难题。截止到今年4月份,学校领导干部和广大教师已进村入户1200多人次,累计为结对帮扶户捐赠各类物资30余万元,不少领导干部、教职员工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成了经常走动的“亲戚”。
学校党委还高度重视定点扶贫村的党建工作,拨出专款加强村级党建活动室的建设。支持驻村第一书记做好村党支部和村委班子建设,安排第一书记定期给村里的党员上党课,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扶贫政策,组织村委班子成员到特色种养村、新农村典型村参观学习,通过思想建设和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党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推广党建带动扶贫工作模式,指导6个定点帮扶村在2017年顺利完成村两委的换届工作。
“这几年,桂林理工大学给了我们很多帮助,学校领导干部和贫苦户结对子,第一书记带领大家搞农村合作社,专家教授来村传经送宝,跟两年前相比,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百姓口袋里有钱,精气神也更足了!”顺溪村党支部书记严景金告诉我们,“顺溪人的腰杆终于挺直了!”
两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多方整合资源,先后筹措600余万元资金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一面是硬化村道、安装路灯、建设饮水管网、修缮水利设施、建造垃圾处理池,解决老百姓生产生活困难;一面是扶持6个村14个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帮助村民找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在对灌阳6个村的联系帮扶中,我校既有解决实际困难的“输血式”帮扶,又有立足长远的“造血式”引导,真正实现了“扶真贫、真扶贫”。
第一书记分类施策,精准帮扶有举措
黎超业、苑守瑞、李永伟、石习杰、蒋晓俊、刘术刚,我校派驻到灌阳6个贫困村的驻村第一书记,他们在学校和灌阳贫困村之间搭起一座交流的桥梁,将学校的资源源源不断引向灌阳这个小城。
2015年10月,刚一到任,他们就投入到精准识别的紧张工作当中,挨家挨户摸情况、查民情的过程让他们有机会建立起6个村的贫苦户信息数据库。依靠这个数据库,他们理出了6个村的优势和不足,提出了“精筑一村一品,发展特色产业”的扶贫工作思路——根据各村实际,每一个村重点发展一到两个特色产业。对有一定增收渠道和种养殖基础的永富、三树、东阳三个村,采取因势利导,帮助打造特色产业新名片的做法;对缺乏增收项目,缺少种养殖基础的顺溪、大源、商家三个村,实行因地制宜,帮助他们找到发家致富新门路的策略。他们的想法得到了学校党委行政的大力支持,对通过立项的每个专业合作社学校根据情况都给予5到20万元不等的资金扶持。
永富村的永盈红薯粉专业合作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在灌阳当地,村民一直都有种红薯、加工红薯粉的传统,灌阳红薯粉也有一定名气,但是分散种植、家庭手工作坊式加工、零散销售的生产经营模式却没有给村民带来多少实质性的收益。苑守瑞就任永富村第一书记后一直在思考,怎样才能让传统农产品焕发新生命,变成村民脱贫的致富产业?“以专业合作社为切入点,打造特色产业新名片”,这是他在桂林市第一书记培训班上所作典型发言中的一段话,也是他努力的方向。2017年,在学校提供的19万元启动资金支持下,苑守瑞带领永富村村民成立了永盈红薯粉产销专业合作社,全村有60%的贫困户入股合作社。新建厂房,添置机器设备,完善管理制度,为红薯粉注册商标,与桂林市知名餐饮企业签订销售合同,合作社在大家的期盼中一步步发展壮大。现在永盈牌红薯粉已经成了永富村一张响当当的致富新名片。2017年合作社实现年产值50余万元,入股贫困户户均增收4000余元。
在学校大力支持下,与永富村情况类似的三树村和东阳村,相继对小规模的家庭式农村种养植业进行升级改造,刘术刚带领三树村村民成立了回山寨水稻专业合作社和罗汉果产业扶贫示范基地,生产无公害的优质二禾米和罗汉果产品;石习杰带领东阳村村民成立燕子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将百香果种植与土鸡养殖产业结合发展,线上和线下同时销售,为当地村民脱贫致富立下了汗马功劳。因势利导,打造特色产业新名片的做法,让红薯粉、罗汉果、百香果等传统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走向了产业化、集约化和精细化发展的道路,越来越多的村民从中获益,走上了致富之路。
有一定产业基础的永富、三树、东阳,通过专业合作社打造特色产业新名片走出了自己的致富之路,基础薄弱、资源不足的顺溪、大源、商家,脱贫的希望又在哪里呢?经过分析,几位第一书记都认为这几个贫苦村还是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关键是要研究村里资源和市场的结合点,帮助群众点中脱贫之“穴”,点燃他们脱贫致富的激情,有了积极性、主动性,脱贫致富就有了希望。
顺溪村人均耕地少,自然资源非常有限,但是村里有一个较大的民营养殖公司,李永伟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个优势,经过一段时间的走访调研后,他和村两委干部商量成立众润养殖合作社。他的想法得到了学校的支持,学校拿出10万元用来支持合作社发展。这笔资金支持就像个杠杆,帮助他们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李永伟和先期加入合作社的党员一起申请营业执照、建猪场、买猪苗,一点点将合作社建了起来。渐成规模的合作社,让村民看到了希望,陆续有62户贫困户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首批养殖生猪近300头,年出栏生猪近800头,年产值160万元,成立的第一年就实现了每户贫困户实际增收4000余元,村集体收入2.1万元。到2017年年底,合作社已经发展为年出栏生猪2000余头,年产值300多万元的中型合作社。众润养殖合作社“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还作为抓党建促脱贫的案例在灌阳各乡镇推广开来,辐射带动更多村民脱贫致富。
商家村地处灌江河畔,环境优美,黎超业抓住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优势带领大家成立发民种养殖合作社,引进有机蔬菜和马蹄的种植。大源村底子薄弱,但是青壮年劳力多,致富积极性高,蒋晓俊就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到广西农科院学习特色食用菌、灵芝种养殖技术。回村后,他们根据专家的指导试点种植灵芝,逐步扩大种植范围,成立了大源村第一家专业合作社 “雁源菌类种植专业合作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我校定点帮扶的这6个贫困村中,一个个特色产业合作社的挂牌成立,困难群众找到了致富新门路,也点亮了他们奔向幸福生活的希望之灯。
全校一盘棋,合力帮扶显实效
“扶贫不能只追求短期效应,更应该注重长远规划,以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经济帮助当地百姓真正脱贫致富。”学校党委书记李国忠说,“助力对口帮扶单位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桂工人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
在学校党委的号召引导下,学校领导干部与贫困户点对点结对帮扶,驻村第一书记成为贫困户解决难题的贴心人、脱贫致富的引路人,广大教师在捐资捐物的同时,发挥学科优势和文化辐射功能支持当地建设。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给贫困村党员上党课;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的教师为基础建设勘察地形、设计图纸;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教师为村民做排水监测;艺术学院教师帮助村民设计农产品包装,制作村文化墙;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的教师,为灌阳县拟定了发展“红(红色文化)、古(古村落)、绿(绿色生态)”旅游的发展规划。“我们希望依托学院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旅游扶贫”的方式,帮助贫困地区民众脱贫致富。”学校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负责人说出了桂工人助力灌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初心。
通过结对帮扶,我校不少领导干部、教职员工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也因着这份情谊桂林理工大学和百里之外的灌阳紧紧联系在一起。当大源村第一书记蒋晓俊在学校教工微信群里发起为身患重病的村民董丽英和刘习告募集医疗费时,老师们纷纷慷慨解囊、表达心意;当东阳村第一书记石习杰为贫苦户刘祖友养的土鸡写诗做宣传的时候,学校特许开启绿色通道,解决销售场地问题,帮助刘祖友解开困局,赚到了“养鸡第一桶金”。2018年,学校还主动承担了灌阳县领导干部培训工作,从3月到5月份,分七期为全县700多名领导干部开展“党的十九大精神”专题培训。
2015年以来,我校帮助村民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一系列发展产业的措施深受群众的欢迎,有效提升了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切实增加了贫困群众的收入。现在对口支援的6个贫困村“村村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大踏步迈进。
根据自治区党委的统一部署,学校今年3月份继续选派了6名同志担任6个贫困村的党组织第一书记,目前队员们已进驻派驻地开展工作,为八桂大地脱贫致富贡献自己的力量。